1)108.考场奇思_名门之后(科举)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陆钧身旁,常晓成已经扯出卷子中的稿纸,拿着笔刷刷的写了起来。大部分人还在苦思冥想,显然,洛陵县的这道孟子题,不是那么好做的。陆钧根本没有心思去关注另外两县的第二道试题是什么,他考虑了一下,决定先把这段原话中的要点写下来,方便自己思考开题。

  陆钧眼下已经清楚的记了起来,“宋牼将之楚”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讲的是一位叫做宋牼的人听说秦国和楚国要开战,决定去劝说这两个国家的国君,而孟子在一个叫做石丘的地方和他相遇,问他:“你想如何劝说他们罢兵呢?”宋牼道:“我将言其不利也。”这一下子可触了孟子老先生的逆鳞,他又滔滔不绝的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你的志向虽大,你的想法却不可取。应该以仁义来解决秦、楚两国之间的争端。”最后又是他重复了无数遍的那句话:“何必曰利?”

  这就是孟子题的特点,虽然题目只是一句,但往往是没有办法像四经中的其他三本那样只从那一句话中来寻找切入点的。“好学近乎知”,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命题,而“宋牼将之楚”不联系上下文,根本就无法将他做成文章。

  这一段中有几句特别能彰显孟子的思想的话,阐述的都是“仁”和“利”之间的高下,这一类的题目,陆钧已经写过许多篇了,眼下他要做的,就是把那些论点再重新规整一番,让它更加适合这一段的主题。

  除此之外,因为这一段大部分都是孟子所说的话,那么这篇文章要写得好,“入语气”就很重要了。也就是说,他要继续以孟子的口气写下去,就好象是孟子在世,进一步的向宋牼来讲述他心目中“仁政”胜过“利益”这番道理。

  尽管陆钧苦练了数月,孟子的语气他觉得自己把握的还不是特别准确。大概是因为孟子一开口就特别张扬,这个气势非常不好模仿。而且,陆钧读这一段的时候,其实想过,这段对话发生在战国,又不是春秋,春秋时期国和国之间的战争几乎都是以“强烈谴责”为主,很少攻城略地,而战国时期的战争,基本上就都是以兼并为主了。这个时候去给秦国和楚国的国君讲“仁义道德”,说不定还不如宋牼从利益的角度出发更能让人接受呢。

  但他现在是在考场上,不是质疑孟老夫子的时候。他之所以有这些思考,是因为他想要找到一个契合点,而不是空谈仁义的作用,否则,从语气到内容,他这篇文章怕是会写得非常生硬。

  可是,孟子一再强调仁义,真的是因为他过于迂腐耿直吗?陆钧忽然想,为什么科举的教科书,选的是四书五经呢?做官的人,读一肚子之乎者也,到底对他们有什么好处?他不能以自己从现代来,平民百姓的角度来看待

  请收藏:https://m.3bqg.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